文獻探討8-擴增實境使用者操作介面研究—以銀髮族 3D 試戴系統為例-3D 頭像辨識技術
3D 頭像辨識技術
頭像辨識與身分識別技術相關,也和聲紋、眼膜、指紋、掌紋、密碼、字跡及生物晶片等身分證辨識系統需求相似,藉由紀錄及比對人們獨特的特徵,確保個人身分 辨識的精確度,避免被誤判、盜用或冒用情形(李建興、林應璞、游凱倫,2000;王 慶偉,2011;許富淞,2012)。
其中,又以人臉辨識系統最為相關,根據博思數據研究中心指出,以大陸市場為例,人臉識別技術正廣泛應用於許多重要行業,市場規模 持續增長,2010 年市場規模約 6.7 億元, 2015 年市場規模預計將成長為 14 億元(劉 勇,2013)。
人臉辨識技術已非常成熟,可概分為整體特徵及局部特徵兩種方法。
整體特徵法是將人臉進行統一辨識,而局部特徵法則是先找局部特徵進行辨識,最後再統合所有局部特徵結果做出判定決策。相較之下,局部特徵法準確率較高,但局部特徵間的對 位技術上仍有待突破(柯志祥,2015;羅正漢,2018)。
因為目前沒有一套客觀的標 準協定,可評定 3D 頭像辨識演算法的效能優劣,造成此窘境之因素,主要在於目前 具公信力的標準 3D 臉部影像資料庫不多,可以協助測試開發臉部運算的演算法,所 以在談 3D 頭像辨識演算法效能時,通常是以其正確辨識率(True Acceptance Rate, 簡稱 TAR)、失敗警告率(False Alarm Rate)、失敗可接受率(False Acceptance Rate,簡稱 FAR)或失敗拒絕率(False Rejection Rate,簡稱 FRR)等因子來概估。
擴增實境使用者操作介面研究—以銀髮族 3D 試戴系統為例
留言
張貼留言